Saturday, February 28, 2009

笑话一则


笑话一则


妈妈学英文 (一)
有一天,我正在看VCD,老妈棒了一本书进来。

老妈:这个 " I don't know." 是什么意思 ?
我说:我不知道.
老妈:送你去大学读了几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老妈:还嘴硬
说完老妈给了我一巴掌。

妈妈学英文 (二)

老妈:那 "I know." 是什么意思你应该知道吧

我说:是 "我知道".
老妈:知道就快说.
我说:就是 "我知道".
老妈:你皮痒是不是?
我说:就是 "我知道"呀!
老妈:知道你还不说? 不懂不要装懂!
老妈又给了我一巴掌。

妈妈学英文 (三)

老妈:再问你最后一个,你给我翻译一下 "I
know but I don't want to tell you."是什么意思?



我说:...
...
我拿起枕头往自己的头上猛K三十几下,再用那个头
撞墙三十多下,再用脚踢桌角三十多下,再用双手轮流掌嘴三十多下,血肉模糊
之时,我问老妈:这下你满意了吧?!

人们常说:学习是痛苦的历程。
不过我不明白,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我妈学英文的热情日益高涨,因而我的苦难就日益加深。

今天,她又来问我了。

老妈:儿子啊..! "I’m very annoyance, don’t trouble
me...”
是什么意思啊?
我说:我很烦,别烦我。
老妈:欠揍!跟你妈这么说话。
于是,我又挨了一巴掌。

妈妈学英文 一续二

老妈又问:"I hear nothing, repeat Please."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次。
老妈又说了一遍:I hear nothing, repeat please.
我说:我没听清楚,请再说一次。

我又挨打...


妈妈学英文 一续三

老妈再问:"what do you say?"又是什么意思?
我说:你说什么?
老妈作势要打我,【算了,问另外一句。】

老妈:look up in the dictionary.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查字典
老妈:叫我查字典?那我干嘛问你?!
这次我挨了两巴掌。

妈妈学英文 一续四

老妈又问:"You had better ask somebody...”
怎么翻呢?
我说:你最好问别人。
老妈:你是我的儿子,我问别人干嘛?你又在皮痒了。
我说:啊!God save me
老妈:敢耍你老妈?上帝也救不了你!
老妈又给了我一巴掌。

妈妈学英文 一续五

老妈:我再问你。"Use your head, then think it
over."
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说:动动你的脑子,再仔细想想。
老妈:死仔,还敢耍我? 接着又要动手。
我连忙说:是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意思
老妈:嗯,这还差不多!等下我做好吃的给你,下次再问你。

Monday, February 23, 2009

新加坡国际导游日= 畅游海南街

二月二十一日是国际导游日.新加坡旅游协会也举办了免费导游服务,让有兴趣新加坡历史文化的朋友旅客参加.节目多姿多彩,除了为小孩子们增添一些令他们玩得很开心的化妆和气球外,还有其他的表演,如太极剑等.我感到很怀念,因为我参与的旅游景点是小时爸爸经常带我来的海南街.因为我正是海南人,所到之处都是很熟悉的地方,只是物是人非,一切都改变得令我感到有点伤感,但又感到无奈.社会要进步,旧貌就必需让路.那香喷的海南鸡饭,饭团,咖啡店的飘香,都令人欲罢不能..海南街啊,还有一街,二街,三街,..唤起了我无限童年回忆.
















王义元(抱小孩者)在“共产鸡”扬名新加坡
照片:南海网
 东南亚的“共产鸡”
王义元是海南乐会县(今琼海市)乌皮村人。1930年代,他从海南漂洋过海到新加坡谋生。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老人家思乡心切,就把 鸡肉摊档的招牌取名为“王共产鸡肉”。顾客跟他买鸡肉时,只知道他姓王,便干脆叫他“王共产”,他卖的鸡肉也便叫“共产鸡”了。
南洋“海南鸡饭”开创人
早期卖白斩鸡,“王共产”饱尝了艰辛和心酸。那时候,他从海南到新加坡,为了养家糊口,每天手提两个竹箩在街巷里穿行叫卖白斩鸡。后来有了一些 积蓄,最早在巴米士街(俗称海南二街)的“桃园”咖啡店租了一个摊位卖鸡肉做起老板。当年他请了个伙计叫莫履瑞,也是琼海人,小伙子手眼机灵,跟在“王共 产”身边干了一二年,学会了选鸡、烫鸡的秘诀。莫履瑞后来成为了名扬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地的“海南鸡肉第一家”的“瑞记饭店”老板。
“桃园”咖啡店不久易主,“王共产”也结束了营业。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王义元又在新加坡密驼路(俗称海南一街)的“琼林园”咖啡店内,摆摊继续 卖白斩鸡。他其时六、七十岁,和老伴每天一起经营这个摊子。有人考证过,他是新加坡第一位卖海南白斩鸡与鸡饭的老板,也可以说是新马两地、甚至南洋一带海 南鸡饭业的开山鼻祖。
再说了,他的助手莫履瑞出来后自己创业,在巴米士街的另一家咖啡店租了一个摊位卖白斩鸡,自己当起了老板。一次,一名新加坡的报馆记者为莫履瑞的摊档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介绍海南白斩鸡与鸡饭的特色。这下莫履瑞出名了。
“听老一辈的人说,50年代‘瑞记’的生意做得很火,莫履瑞也成为新加坡‘海南鸡饭’行业的领头人。只可惜后来其子经营不善,一路滑落,‘海南鸡饭’的知名品牌不再光鲜。”卓俞妗女士说。
对此,海南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王春煜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遗憾地说,他于1984年到新加坡时,了解到“瑞记”已经倒闭,原因不一而足,一个响亮的“海南鸡饭”品牌就此没有重振昔日的风采。
“王共产”夫妇在“琼林园”卖“共产鸡”,时间不长,就结束了卖鸡肉的生意,到乡下过简朴生活去了。他老人家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发明的“共产鸡”,竟然让新加坡的海南同乡甚至当地人念念不忘。
“王共产”是个有正义感的人,讲义气,为人随和,在他的摊位吃饭,一时付不起账的,他就跟人说有钱再还。所以,老人于50年代末期在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病逝时,许多他生前认识或不认识、受过他帮助的人都到他的灵前致哀。
几年前,记者在新加坡探亲期间,家里人在茶余饭后还兴致勃勃地聊到“共产鸡”。可见,“共产鸡”三个字,在新加坡海南同乡的印象中,是“海南鸡 饭”的一个代名词。我的爷爷当年在新加坡谋生时就曾吃过“共产鸡”,他曾说,“共产鸡”的鸡肉皮薄、细嫩且肉不老,色泽油光滑亮,沾上用特别配料调制成的 辣椒蘸料,吃起来满口生香,可以吃得下几大碗饭。
 “海南鸡饭”名扬海内外
话说回来,再说“共产鸡”。“王共产”不是海南文昌人,他在去新加坡前,就从文昌文城镇文南路33号“毓葵鸡饭店”老板那里,下了苦功“偷师”学艺,学得“毓葵”老板伍毓葵养鸡、烫鸡以及如何用蒜头、辣椒、姜、葱等调配佐料的烹制秘笈。
据说,“共产鸡”的作法是,将光鸡的鸡脚反扭放进已开了个小口的鸡下腹内固紧,将鸡脑袋固定在鸡翅膀下夹住,在鸡腹里填进几片老生姜、放适量的 味精,在鸡的外皮抹上适量的盐,然后把鸡放进烧滚的清汤中不停翻转,使鸡身四周受热膨胀成型;改用细火慢煮,至八成熟时捞起,涂上麻油,让其自然冷却。
鸡饭的作法也很讲究。煮饭前把洗净的米在竹筛里晾干,用猪油、蒜头炒,再用鸡汤煮饭,煮出的饭一粒粒互不粘连,还包一层鸡油,煞是诱人。传统的“海南鸡饭”包括:白斩鸡、饭团、大蒜辣椒酱和黄瓜丝等。
现在,“海南鸡饭”已经成了新加坡最负盛名的美食之一。有的“海南鸡饭”店并不是海南同乡开设的,而是其他如广东、福建、潮州,甚至是外族人如马来人经营的,店里却高挂“海南鸡饭”的招牌以招徕顾客,足见其受欢迎程度。(作者 卓兰花)


海南二街可算是"汇兑街"

华人汇庄,也叫民信局。在没有民信局之前,"番客"接济家乡的血汗钱,都是托水客带回。水客一年往还家乡一两次。那时,"番客"人数少,水客的服务还能应 付需求。後来南来谋生者越来越多,汇款回乡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水客的"服务",已不能面对时代挑战,汇兑业这时便应时而生。

汇兑业当时所以那麽受欢迎,还有下面几个原因:

1.营业时间长
一般的汇庄,从早上8点便开门做生意,到晚上8、9点才收工。就算星期日或公共假期,店里也照样有人办公。对一些汇款人来说,大家白天忙於做工,只有利用休息日或下班时间去汇款。这段对他们"方便"的时间,只有汇庄提供服务,银行是办不到的。

2.服务普及乡村
从民信业汇款,服务可以普及各乡村,还有专人送信上门,对一些年老的侨眷来说,十分方便。银行的服务,便没有这麽普及。它们只在中国的城市设有分行,住在乡下的侨眷,要领侨汇,必须老远赶到城市来,既费时又麻烦,这是汇款人喜欢光顾汇庄的原因之一。

3.有回信
从 汇庄寄钱,三、二个星期後,汇款人便可接到收款人收到钱後寄来的家书。遇到乡下的侨眷不识字,汇庄委托的送信人还可以帮看书信或替收款人代覆家书。常 说:"家书值千金",旅居海外的游子,都想从家书里,多知道一些家乡的近况。到银行汇钱,便没有这方面的"好处",汇款人只能在银行收到一张家人接到汇款 後的收据。

4.可赊账
汇款人遇到手头紧而家乡又急着等钱用,怎麽办?只好向汇庄商量赊账了。很多汇庄,由於讲感情,常常让顾客赊账;遇到老实的顾客,有欠有还,大家还有来往。碰到存心赖账或无力还钱的顾客,吃亏的便是汇庄了。

搞民信局这一行,由於要透过银行转汇,获利只有千分之一。只要一个汇款人欠账不还,不知要做多少宗生意,才能弥补这些损失。

在华人的汇兑业里,以福建、广府、潮州人经营的最多,规模也较大,如当年南洋中华汇业总会会长林树彦先生的侨通行,侨汇网分布中国、新马与印尼各地,属下 的雇员,少说也有百人以上。在收汇数额方面,战前每星期有10多20万元,战後生意做得更大,收汇额每周高达40、50万元,以现在的币值来算,大概是几 百万元了。一星期便收到几百万的汇款,这数目不能说不惊人。

新加坡海南人的汇庄,50年代时有20多家。这20多家海南汇庄,都集中在小坡三条海南街或附近。其中海南二街可算是"汇兑街",因为大部份的海南汇庄,都集中在这里。

海南二街也叫做巴米士街,由海南人经营的汇庄共有12家之多。这些汇庄包括四宝文、南同利、民安行、三盛、富裕、丰盛、南方、和记、普记、协和与南兴昌。

海南三街的汇庄有恒成、光亚与益华等几间。海南一街有顺成隆、人信庄与阜安等。在大马路,除了挂上药铺招牌的万安堂与做布庄生意的永利华收民信,万合丰与 南安等商号,也兼营汇兑业务。还有琼盛与汇元丰,这两间民信局是在美芝路。由於汇庄的利润只有千分之一多,为了增加收入,几乎所有民信局,都兼营他业,或 以他业为主,汇庄副之。如曾任多届琼侨汇兑公会会长职的黄正本先生,他的永吉昌汇庄,便兼营布业;卢宁先生的"四宝文",印刷业比汇庄更赚钱;先父大珍公 主持的"顺成隆",兼做船务与客栈生意。其他如王其雄先生的"南同利";庞若愚先生的"南方",都以制作各种喜饼远近驰名;黄实甫先生的"阜安",主力在 布伞业;陈学经的"长安",旅店业远胜过他的民信局。

汇兑业,竞争也十分激烈,我的童年,便是在父亲的顺成隆汇庄里渡过的。

记得读小学时,碰到学校假期,我有时早上7点多钟,便跟店里的伙计老何到四马路的邮局领信包。我们这样做,便是为了要提早把从海南岛收款人那里寄来的覆 信,尽快送到汇款人的手里。如果不提前到邮局领取信包,只好等到下午邮差把信包送上门来。父亲说:"等邮差来派信,我们的服务会比人家慢,还是自己提前去 邮局拿信来得好。"

所以,不管刮大风,下大雨,每天早上到邮局领邮包,已成了店里伙计的一项日常工作。伙计领了邮包回来,父亲便忙着把一封封的覆信分门别类,是马来亚联合邦 的便归到联合邦的一组,新加坡的又以姓氏来划分。等把所有覆信清清楚楚归类之後,联邦的信件便尽速托人带到联邦代理处,新加坡信件,则等着汇款人来领取。

事实上,那个时候,每天早上到邮局提前领取邮包的何止我们一家?很多汇庄,都用同一方法,争取时间,希望尽快从邮局拿到包裹。把信件交到汇款人手里。记 得,那时候,每次快到农历年时,邮差便会派出代表,手里拿着一本认捐的簿子,到各汇庄"走动"。当时邮差没有花红,薪水也低,他们只有利用这个方法,找些 外快来过年。

在汇庄里长大,我知道父亲常常在生意上碰到很多烦恼,这些烦恼,主要与资金周转有关。我们在马来亚与婆罗洲、汶莱等地,共有几十个代理商,每次代理商把当 地汇款人的信件寄到店里来时,都没有把钱同时随信寄达。作为一间汇庄,为了争取时间,必须设法先为这些信件垫款,把钱汇回中国。如果不这样做,各地代理 商,会说你不相信他们,有些甚至会以这点做为理由而找别家汇庄合作。最要命的是,长期的生意来往中,被他们拖欠的一些旧账,恐怕也从此泡汤,讨不回了。

父亲很担心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所以他时时刻刻都为资金周转而发愁,越是过年过节,他的日子也越发不好过。因为每逢佳节时刻,代理商从马来亚各地寄来的汇 款信件也就越多,如果银行里没有一笔充足的周转金,怎能应付这些堆积如山的信件?万一汇款不能及时送到中国,让汇款人的眷属应付佳节,这个责任应由谁负 起?

父亲干了30多年汇兑业,表面上看生意做得不错,但事实上却不是那麽一回事。他去世时,联邦很多旧账收不回,到底这些账目有多少?恐怕只有他老人家才知道。而银行方面在他去世後不久,便不断来讨债。

像父亲这样的情况,相信是当时一些民信局的写照。经营这一行业的人,碰到的烦恼,相信大半都是资金周转上的问题。

汇兑业到了60年代,开始走向没落,因为这时候,很多当年汇款回中国的"番客",已成了本地公民,他们在中国的家眷,也大多数已经南来,没有再汇款回去了。

据说,今天的银行,替顾客汇款到中国时,在当地也有专人为收信人提供送信到门与写覆信的服务。这种服务,早期的民信局早已做到。

海南人的民信业,在卢宁、黄正本、林少章等人的努力下,战前已成立了琼侨汇兑公会,会所设在当年密驼路一间咖啡店楼上。咖啡店後来结束营业,这间店成为郑古悦巴士车厂办事处。

琼侨汇兑公会的会所,本来是琼州人的一间俱乐部,1936年俱乐部解散後,才改为汇兑公会,首任会长为林少章先先,聘请林凤瑞先生为书记,李大丰先生管理会所。

接下来的岁月里,琼侨汇兑公会的会长职位,先後由已故的黄正本先生与目前尚健在的卢宁先生轮流担任,大家任劳任怨,为当时海南汇兑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

据卢先生回忆说:"当时外汇统制很严,当局又要保证金,还有侨汇自由兑换限制令等等,我与正本先生等几位公会负责人,天天为这件事奔波,找有关当局磋商,才解决了问题。"

可惜的是,具有50多年历史的琼侨汇兑公会,没有出版过任何纪念刊,为当时的风风雨雨留下雪泥鸿爪。倒是林树彦领导的南洋中华汇业总会,留下3本特刊,前 两本出版於1947与1948年,刊物名称叫《南洋中华汇业总会年刊》;1958年出版的那本则改名为《汇业特刊》。

(《原载新加坡琼州会馆135周年纪念特刊》)


新加坡海南二街


新加坡海南二街是巴米士街(Purvis Street)的俗称。它和海南大街即密驼路(Middle Road)及海南三街,即畲街(Seah Street)齐名。
早期,海南人从海南岛漂洋过海来到新加坡,大都聚居于这三条街,俗称就是这样来的。
至于另一条在附近、正式名为海南街(Hylam Street)者,则鲜为人知。现在它已被融入白沙浮中心(Bugis Junction)。
从前,你只要跟出租车司机说要到海南大街、或二街、或三街,他可毫无疑问地把你载到目的地。可是现在知道海南街的人越来越少。最近有人告诉我,他的朋友叫出租车送他到海南二街,出租车司机感到茫然,摸不着头脑。
历经风风雨雨,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新一代的海南人多数已不再继承祖业,发扬光大。现在,海南街大部分的店屋已由非海南人经营。海南街的面貌,可谓已今非昔比.
海南二街可说是和我结了不解之缘。我们的龙氏公会就坐落在海南二街,从小就跟着父亲到公会活动。每当父亲在公会办事时,我就在五脚基走廊徜徉。
当时还有沿街叫卖的小贩。记得有一个挑着扁担卖鸭肉的小贩,可以让顾客用一毛钱赌运气,赢得那令人垂涎的鸭肉吃。我口袋的钱虽买不起鸭肉,但却可以碰碰运气。不过这一来,恐怕我的血液里就这样开始流着赌博血球了。
鞭炮被禁之前,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海南二街更是热闹非凡。那是众人每年期盼的日子。
夜幕低垂时,好多屋子里顿时活跃起来。大家手忙脚乱地准备一串串的爆竹,在不约而同的时刻便竞相点燃起来。
约傍晚七时许,不知哪家抢先释放出第一响炮声。接着燃爆竹竞赛已然开始。
只见一串一串的爆竹,从各家二楼窗口用竹竿垂吊下来,楼下有人负责点火。霎时间,震耳欲聋的爆竹声此起彼伏,持续了大约二十多分钟之久。
这时整条海南二街弥漫着烟雾,不见行人,来往的车辆皆须改道而行。当炮声休止,烟雾消散之后,只见整条街铺盖着一层红红的鞭炮纸屑,蔚为奇观。
现在的海南二街餐饮店林立。其中由海南人经营的还有六家。他们大都烹饪各式海南饭菜,享誉遐迩的海南鸡饭更是少不了,有一两家还兼料理海南式西餐。
我曾遇到一位非海南籍部长,带着家人到某餐室享用海南美食。传统海南佳肴的知名度,可见一斑。其它还有泰国式、欧美式、中国北方式及日本式的饮食店。
海南二街可说是名符其实的美食街了。
海南二街的建筑群已被规划为保留区。有朝一日,倘若这条街道改成步行街,那海南二街又将有一番新的景象。(来源:新加坡《联合早报》,作者:龙莆以)




































导游是我们国家的亲善大使,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充当了代表国家的形象.我们都负载着一个使命,那就是为国"争光".在每一个景点,每一个场合都是工作的舞台.

Thursday, February 19, 2009

滨海堤坝储水蓄水池。The Marina Barrage















海堤坝储水蓄水池The Marina Barrage
Getting there

Address: 260 Marina Way, Singapore 018976

Free shuttle bus service from Marina Bay MRT Station to Marina Barrage.

Mondays to Fridays
Every 15-minute intervals
From 8.30am-7.15pm
* From 11.30am-12.30pm (30 minute intervals)
Last Bus from MRT: 6.00pm
Last Bus from Marina Barrage: 7.15pm


Saturdays, Sundays and Public Holidays
Every 10-minute intervals
From 9.00am-9.00pm
Last Bus from MRT: 8.00pm
Last Bus from Marina Barrage: 9.00pm

* Scheduled timings are subjected to traffic conditions.
For enquiry, call 6514-5959

The Marina Barrage is a dam built across the 350-meter wide Marina Channel to keep out seawater, forming Singapore’s first reservoir in the city and 15th reservoir. Marina Reservoir combines with the future Punggol and Serangoon reservoirs will increase Singapore’s water catchment areas from half to two-thirds of Singapore’s land areas.

It serves to add to Singapore's water supply, control flooding and is also a lifestyle destination.

With the barrage in place, the Marina Basin will turn into a body of freshwater through natural flushing in one two to years. The freshwater will then be treated using advanced membrane technology before consumption.

逆水行舟,当别人以为没水源是我们致命伤的时侯,就以为我们只好唯命是从.

但是我们证明他们的错误观点和看法,我们证明了越是艰难越是激励我们发奋图强..命运是要靠自己奋斗,没有人会免费送煤.


滨海堤坝把滨海湾水库和海水隔开后,靠近市区的内湾可在两年内逐步换成淡水,形成新加坡第15个蓄水池。

耗资2亿3000万元、三年时间建造的滨海堤坝拥有“三合一”功能,可储水、改善滨海湾周围低洼地区淹水情况,以及成为人们从事各种水上活动的消闲场地。

公用事业局(PUB)安排往返滨海湾地铁站和滨海堤坝的免费短程巴士.

滨海堤坝开放时间是周一至周五上午8时30分至傍晚6时30分;周末则是上午9时30分至晚上8时30分。展览馆每逢周二休息。公众可拨电话65145959或上网http://www.pub.gov.sg/Marina查询更多详情。


 国家意识到未来水缺乏之前,新加坡就感受到了这一问题,于是开始收集淡水。这座由城区组成的小岛国几乎四面海水环绕,——现在将近500万人。随着人口的增多,水缺乏的威胁也在加剧。选择很有限,新加坡政府就开始围截河口创造人工蓄水 池。

  滨海堤坝于2008年11月开放,跨度为1150英尺,由9道冠形铁闸组成,每道闸高90英尺多,铁闸的高度是根据新加坡涨潮时的最高水位设 定,以阻挡海水涌入蓄水池。在低潮期的降雨天气,闸会被放下;在高潮期的雨天,坝里的泵会把水抽出。与此同时,降雨淡水也能流入坝内。循环1、2年后,滨 海堤坝就会成为一个纯粹的淡水库。

  新加坡政府称,滨海堤坝的集水区占新加坡1/6国土面积。 因此,虽然新加坡的国土面积不是很大,但是,收集淡水的集水区面积却不小。